一、企业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2023年,纳入全市企业国有资产报告统计范围的企业共计13户(包括市出资企业5家、市直部门监管企业2家、区级国有企业6家),国有资产总额1059.45亿元,同比增长13.35%;负债总额667.24亿元,同比增长19.90%;所有者权益392.21亿元,同比增长3.70%,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3.70%。
市出资企业5家,国有资产总额616.02亿元,占总量的58.14%,同比增长9.97%;负债总额397.49亿元,同比增长14.97%;所有者权益218.53亿元,同比增长1.91%。
市直部门监管企业2户,国有资产总额0.08亿元,占总量的0.01%,同比降低0.42% ;负债总额0.01 亿元,同比降低10.66%;所有者权益0.07亿元,同比增长0.61%。
区级国有企业6户,国有资产总额 443.35亿元,占总量的 41.85%,同比增长18.4%;负债总额269.75亿元,同比增长28%;所有者权益173.60亿元,同比增长6.05%。
(二)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情况。2023年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73个,本年度完成投资总额251.52亿元。主要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资产总额936.12亿元,占总量的88.36%,营业收入43.59亿元,占总量的91.29%;主要从事公共服务的有1家,为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资产总额2.87亿元,占总量的0.27%,营业收入0.21亿元,占总量的0.43%;其他类的有2家,资产总额120.46亿元,占总量的11.37%,营业收入3.95亿元,占总量的8.28%。
(三)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情况。2023年,企业国有资产评估价值总额47.38亿元,其中,处置资产进场交易总额1.70亿元,评估入账资产总额45.67亿元。市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4444万元,市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999.6万元。
(四)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情况。根据《鄂州市政府国资委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2023年度企业负责人薪酬处于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审计中,暂未兑现。2022年纳入市政府国资委考核企业11家,企业领导人员56人(不含职业经理人),税前不含任期激励平均年度薪酬为20.92万元,其中:正职16人,平均薪酬25.33万元;副职40人,平均薪酬19.16万元。市场化选聘总经理2名,2023年预发薪酬41.5万/人。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聚焦党建引领,推进国企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一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4次,讲专题党课5次,举办为期一周的读书班,国资系统14名领导干部交流发言,47个基层党支部、812名党员通过“三会一课”等推动主题教育学习走深走实。二是有序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市属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实现全覆盖。市担保公司党支部、葛华公司党支部入选全市红旗示范党组织。市属企业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率先在省内完成市属重点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工作,选聘两家集团总经理2名,副总经理8名。三是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推进清廉国企建设为统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召开警示教育大会2场,通报典型案例14起。结合八届市委第三轮巡察,对国资系统内13名市属出资企业领导干部进行谈话提醒。扎实开展国企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梳理问题55项,全部完成整改。
(二)聚焦使命担当,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市国资系统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总体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积极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一是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市城控集团积极推进省第四届(鄂州)园林博览会项目、城控·创悦中心项目、“纵二”鄂州市鄂城区段品质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0.82亿元。市昌达集团黄山生态复绿工程基本完工,2023年投资金额约2.2亿元,大力实施黄山降高续建,2023年完成土石方总量756万吨,投资额约0.7亿元。二是强化战略保障功能。市城控集团截至2023年投资保障房1256套,建设棚改安置房19186套。市昌达集团加强国有资产租赁经营保障,经营性房屋出租面积达5.67万㎡,房屋出租率96.05%,合同履约率100%,2023年经营性收入5094.86万元。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累计为2001家市场主体办理融资担保业务17.51亿元,2023年末在保余额17.18亿元。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属企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并购项目5个,涉及储能、芯片等领域,通过产业基金参股设立子基金3个,基金总规模7.41亿元,实缴规模2.41亿元。市城控集团积极布局新能源充电桩、生物医药、能源供应链、大数据等战略新兴产业。市昌达集团布局环保生态、新材料、生态旅游等产业,设立华纺供应链公司,已有55家企业上链注册。四是创新驱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市昌达集团依托产业基金赋能招商,推进英佛曼、菲瑞、普罗欧、明理医疗、楚博生物、小铂生物等项目招引落地鄂州,鄂州(武汉)离岸创新中心项目于2023年6月6日正式揭牌。年度科创企业投资规模4.88亿元,新增基金投资项目17个、投资金额4.36亿元,基金返投鄂州市项目15个,返投率88.23%。五是积极深化央地合作。成功举办第三届“数字供应链发展大会”,积极参加“2023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全市新签和续建央地合作项目10个,投资额309.5亿元,到位资金54.18亿元,超额完成省央企合作办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六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款项、减免服务业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房租工作,基本实现“零拖欠”目标。2023年市属企业为109家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落实政策减免租金34.22万元。市公交公司共设置公交线路37条,2023年延伸蒲团、沙窝、汀祖公交线路3条,年运营里程1373万公里,载客量1792万人次,持续承担我市公共出行职能。
(三)聚焦改革攻坚,推动国企改革走实走深。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获评省A级。一是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印发《2023年鄂州市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市属企业结合实际重点落实好党建引领、总结评估、参与综改、优化布局、整合融合、突出创新、激发活力、监管效能等八项改革任务。二是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市属一级企业和各级子企业应建尽建董事会,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市城控集团、市昌达集团设立董事会办公室和战略与投资、薪酬与考核、审计与风险等专门委员会。三是完善董事会管理机制。制定了出资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办法、董事会及董事考核评价办法、外部董事选聘管理办法、外部董事履职指南等文件,建立了日常监管机制和履职评价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对企业董事会进行动态评价、调整,末尾调整不胜任外部董事1名。四是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市属一级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调整优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内部三项制度,实行全员绩效考核。五是对标建设一流企业。市属企业对标优秀中央、省属企业,在战略决策、组织管控、风险防控、精益运营、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找差距、补短板,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市城控集团、市昌达集团主体信用评级提升为A++。市昌达集团认真对标湖北联投集团等优势企业开展价值提升行动,其参股企业英佛曼公司获评“中国制造隐形冠军”企业、湖南雅城获评“单项冠军”企业。
(四)聚焦职能转变,提升国有资本监管效能。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快职能转变,完善监管方式,提升质效。一是厘清国资监管职责界限。落实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要求,动态调整权责清单,监管重点聚焦优化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法制化制度化体系化水平。二是强化投资管理。制定出资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市城控集团、市昌达集团制定集团公司投资管理制度,聚焦主责主业,战略性重组企业14家、股权转让2家、整合国有湖泊水面2.9万亩,涉及资产共计516.85亿元。三是严格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修订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一企一策”设置考核指标,科学调整2023年度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四是严格产权管理。出台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市属国有企业资产处置行为,完成产权登记93户,企业产权登记达到100%。
(五)聚焦风险防范,维护稳定发展态势。紧盯重大风险源头,切实加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健全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一是加强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债务融资与资金管理办法,市属企业结合实际制定覆盖各级子企业的债务融资与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市城控集团制定存量债务化解实施方案,推进化解存量债务。二是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市城控集团、市昌达集团配齐内审岗位专职人员,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开展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资总额预算执行、履职待遇等方面审计监督检查,开展内控体系监督评价,向企业发布“风险监测提示函”“内部审计整改通知书”等3份。三是防范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开展市属企业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持续在各类重大节假日前后对重点企业及重点安全生产监督领域开展安全生产突击大检查,2023年对国资系统重点领域进行隐患检查6次,下达整改通知书15份,检查并整改隐患70处。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照中央省委市委及市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求,我市国资国企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治理体系和能力存在短板,党的领导和国企治理有效融合不够。二是小、弱、散,产业布局不优,缺乏产业类支柱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不足。三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部分企业效益增长动能不够强劲。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扎实推动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作出国资国企新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力提升党建质量,增强政治引领和保障能力。及时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严格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共融互促。规范市属企业人事管理,出台企业领导人员分层分类管理办法,实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清廉国企建设,结合八届市委第三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域突出问题、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国企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专项治理等工作,推动形成长效机制。
(二)全力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市属企业发展活力。深入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持续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完善外部董事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分层分类落实各层级重要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动企业减员降本增效。完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持续推进市属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
(三)全力抓好资源整合,增强市属企业核心竞争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我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市城控集团围绕城市开发、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产业发展、资本运营五大业务板块,推动国有资本向实体经济集中;支持市昌达集团围绕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非银金融服务与资本运营、临空经济产业四大业务板块对下属子公司进行重组整合。全面梳理市属国企土地、物业、股权等各种资源要素,加强国有“三资”清理,深度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加强国有资产整合利用。
(四)全力优化监管方式,持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强化企业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约束”,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市属企业投融资整体计划分析评估,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建设市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推进纪巡审监督机制与系统功能的有效联动,提升国资监管专业性和有效性。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坚决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管责任,有力有序有效确保国资系统安全形势稳定。
(五)全力对接央企省企,围绕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大局。持续服务央省企业功能,围绕产业链建设供应链物流体系,推进市区两级国资国企积极与央省企业洽谈合作。全力做好2024年花湖机场临空经济发展大会筹备工作。完成省市央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达的央企新签约投资额达到57亿元,新增到位资金超过40亿元的任务目标。
附表1:2023年度市属国有企业财务情况简表
附表2:2023年度市属国有企业主要情况及经营指标统计表
市政府国资委